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斗中形成的偉大精神......”長征,作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有重大意義、重要影響、重要地位的事件,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偉大長征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滋養,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隴西是一片紅色的沃土,是陜甘支隊和紅四方面軍長征經過的縣份,其中紅四方面軍占領了除縣城及附近之外的全縣廣大地區,在隴西活動長達一個多月,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黨史部門承擔著黨史宣傳教育的職能,講好紅軍故事,弘揚長征精神,意義重大,必須全力以赴。
講好紅軍長征在隴西的故事,要堅持辯證的、發展的、聯系的觀點,堅持點線面結合、普通性和特殊性相統一的方法。要把紅軍長征在隴西置于整個長征的大背景下去定位、去考量,講好紅軍長征的時代背景、艱辛歷程、重大意義、長征精神的豐富內涵等普遍性的故事。
一是講好紅軍長征在隴西發生的重要戰斗,進一步認識長征的艱辛和勝利的來之不易。紅軍在長達兩年的長征中,“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其艱辛程度,難以想象,在隴西更不例外。為阻止紅軍進入隴西,國民黨在隴漳交界處修建了大量碉堡,重兵防守。在紅軍進入隴西后,國民黨又對紅軍多次進行進攻、偷襲、騷擾。據不完全統計,紅軍在隴西境內同國民黨軍隊及反動民團發生戰斗數十次,最重要的有隴漳陣地戰、曹家峴遭遇戰、安家山阻擊戰等,有100多名紅軍戰士壯烈犧牲,并長眠于此。1936年10月8日,駐扎在隴西、通渭交界漆麻一帶的紅9軍25師60多人外出偵察敵毛炳文部隊駐防情況。當從黃鼠灣出發沿梁至隴西縣的林家坪時,突然發現國民黨兩個團的兵力從三路向紅軍撲來,紅軍在面臨三面受敵的緊急關頭,毫無畏懼,同仇敵愾,在曹家峴山堡附近同敵展開激戰,終因敵眾我寡,除極少數生還外,絕大多數壯烈犧牲。山堡有幸埋忠骨,偉大精神勵后人,這些紅軍烈士,永遠活在隴西人民心中。
二是講好紅軍長征在隴西的活動,進一步認識長征精神的彌足珍貴。紅四方面軍在隴西期間,建黨建政,組建武裝。在菜子街成立了縣級渭南鎮蘇維埃政府,并在文峰、首陽、碧巖、永吉等建立了5個區(鄉)級蘇維埃政權和農民協會,以及數個村級政權及辦糧委員會、前站糧臺。在菜子二十里鋪成立了甘肅省抗日救國軍第三路軍,委任柴宗孔為司令,附近有40多名青壯年參加。紅9軍和30軍分別在文峰暖泉溝、昌谷段家峴設立軍部。徐向前、李先念等還參加有關活動。紅軍以這些為依托,廣泛開展宣傳真理、愛護人民群眾、嚴格遵守紀律、打擊土豪惡霸、廣泛募集糧草、動員青年參軍等活動。尤其是紅軍剛到隴西時,由于國民黨的造謠,群眾普遍對紅軍存有疑惑、誤解,甚至敵意,“躲而遠之”,加之缺吃少喝,以及連續作戰和長途跋涉等原因,紅軍顯得極度疲憊,面黃肌瘦,衣服襤褸,面臨著超乎尋常的困難。但是,英勇的紅軍硬是憑著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大無畏氣概、樂觀主義精神,堅持開展革命活動,最大限度地宣傳和發動群眾,凝聚起磅礴的革命力量。
三是講好隴西人民對長征的重要貢獻,進一步認識我們黨領導的革命事業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力量源泉。“軍愛民,民擁軍”。紅四方面軍進駐隴西后不久,在紅軍精神的感召下,勤勞、質樸、善良的隴西人民以實際行動支持紅軍,支持革命事業,顯示出了偉大的階級情誼和軍民魚水關系。在駐地,有的騰出房子讓紅軍居住,送吃送喝,捐獻糧草,搬運物資,當向導。戰斗中,有的給紅軍抬擔架,照顧傷員,掩埋犧牲紅軍遺體。紅軍撤離時,有的給紅軍趕制鞋襪,加工面粉,挑行李,甚至有些白發蒼蒼的老人趕著毛驢馱送東西。紅軍撤離后,有的冒著生命危險,掩護和收留遺留下來的紅軍重傷員,給他們治病療傷,涌現出了許多感人肺腑的事跡。全縣有116名青年參加紅軍,走上了革命道路。紅軍在隴西活動期間,由于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體力得到了極大的恢復,戰斗力也大大增強,為之后的行軍作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四是講好紅軍長征對隴西的重要影響,進一步認識“長征是一次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征”的真諦。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指出,“長征是一次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征”。紅軍長征在隴西,給這一概括作了最好的詮釋。“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宣言書。”紅軍長征在隴西,宣傳了真理,喚醒了民眾,在隴西人民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種子,使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再也不能平靜下去了。在紅軍離開隴西六年后的1943年,在我市的臨洮縣及附近爆發了震驚甘肅甚至全國的甘南農民起義,前后達7個月之久,波及20多個縣,有數萬人參加。當起義隊伍到達隴西時,該縣就有200多名熱血青年義無反顧地參加。盡管這次起義在國民黨的殘酷鎮壓下宣告失敗,但起義的骨干力量保存了下來,為隴右地下黨及其武裝的產生和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隴西成為隴右黨組織和革命武裝成立的地方,也成為隴右地區革命的中心。之后,隴右地下黨團結帶領隴中人民,在隴西方圓的十多個縣,廣泛開展宣傳革命、黨的建設、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壯大了革命力量,為配合人民解放軍和平解放隴西及周邊地區,為支持蘭州戰役,進軍四川、青海、新疆,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自隨
(作者單位:隴西縣委黨史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