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來,臨洮縣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啟動建設總面積811公頃、總投資6424萬元的洮河國家濕地公園,規劃建設期5年,2021年6月將申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驗收。為高質量推進濕地公園建設,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筆者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以下思考建議:
一、突出規劃引領,增強技術支撐,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良好環境。一要立足實際,高起點修訂規劃設計。濕地公園管理部門要嚴格落實習總書記視察黃河流域時的講話精神,緊扣洮河臨洮段總體規劃布局和“洮河經濟帶”建設戰略,結合省市縣“十四五”規劃編制,協同相關專項規劃實施單位,統籌謀劃、科學修訂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及《詳細規劃》,推動濕地公園建設與當地經濟發展深度融合。二要科學推進,全方位強化技術協作。借助西北師范大學研究團隊技術力量,對濕地公園內候鳥棲息地恢復及植被修復開展專項研究,探索實施新恢復水域定期增殖放流項目,改善魚種的繁衍生息環境,切實保護洮河流域生物多樣性。強化技術攻關,聯合省內外相關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重點推進灘涂濕地保護、退化濕地修復等方面綜合研究,建設魚類洄游繁殖通道,設立鳥類生態隔離區,切實提高濕地公園建設的質量層次。三要健全機制,多部門聯合加強管理。濕地公園建設、保護和管理涉及農林、環保、水務、國土、旅游、建設、規劃等多個部門,亟需強化洮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工作職責,建立相關部門、單位、鄉鎮聯席會議制度,明確各自負責分工,健全會商研判、聯系協調等工作規則,定期召開會議部署濕地綜合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組織審查、推進實施、效果評估等工作,不斷凝聚合力。協調市縣有關部門開展聯合執法,規范濕地建管行為,全面推進洮河濕地保護與建設。四要培育人才,可持續提升保障能力。切實加強專業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平臺建設,將濕地保護修復人才納入市縣急需緊缺人才引進計劃,全面落實相關扶持政策,有效激發引進人才參與工作積極性。分層分類培養濕地公園建管人才,創新人才考核激勵機制,全面提升人才保障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加強宣傳引導,培育特色產業,建設生態宜居綠色發展靚麗品牌。一要培育特色產業。濕地公園管理部門要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緊扣國家、省、市“十四五”發展規劃,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充分挖掘濕地公園周邊鄉村特色資源,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打造“一村一業”“一村一品”富民產業,積極引導各類農村經合組織及農戶參與“旅游+”產業開發,創新特色民俗游、生態體驗游、休閑度假游等載體,加快沿線鄉村旅游發展。因地制宜培育壯大觀光農業、采摘農業、休閑農業,促進當地農戶致富增收,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共贏。二要挖掘人文資源。濕地公園周邊人文資源豐富,挖掘潛力巨大。其中南屏山自然風光與傳統村落相得益彰,是縣內外游人休閑避暑熱門景區;洮河之濱的“龜壽園”融人文歷史與天地造化渾然天成,享譽省內外;洮河兩岸特色民俗活動常年不斷,充滿神奇與誘惑。市縣主管部門要結合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華夏文明創新區建設及打造隴中文化大市戰略部署,深度挖掘保護和開發利用濕地公園周邊各類自然風光、人文歷史、民俗風情資源,舉辦民歌大賽、鄉村旅游節、地方美食節、民俗文化論壇等活動,著力提高濕地公園的文化內涵,將公園打造成為集生態保護、休閑觀光、科普教育、人文宣介為一體的“洮河文化長廊”。三要打造靚麗名片。市縣各職能主管部門要建立宣傳機制、創新宣傳形式,拓寬宣傳渠道、豐富宣傳內容。充分利用“世界濕地日”“世界環境日”“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月”等活動,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微信微博等途徑加大宣傳力度,為濕地公園建設與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要突出濕地公園的主題性、自然性和生態性,借鑒國內濕地公園建設的先進經驗做法,對公園內各類建設堅持高規格設計、高標準建設,使其與當地自然地理、氣候特點、生態景觀高度契合、融為一體,通過未來3-5年的持續努力,將濕地公園打造成為享譽全國的靚麗名片。
三、爭取各類項目,加大財政支持,確保公園后期建設工作順利推進。一要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市縣發改、林草、生態環境等主管部門和自然資源、文化旅游等相關單位要爭取中央濕地保護與恢復等項目資金,有效整合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洮河綜合治理資金和縣級財政配套建設資金,多渠道爭取政府債券資金,確保濕地公園如期建成運營。二要建立多元化籌資機制。市縣加大資金投入,財政部門列支專項經費逐年增加。創新社會資金參與建設機制,通過PPP項目、招商引資、社會融資等方式,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濕地公園建設,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健全完善扶持政策,深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水權制度和公共資源使用權交易制度改革,進一步放大各類扶持政策引導效應,多措并舉破解資金短缺瓶頸。三要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聚焦2021年6月如期通過國家驗收目標,對標對表驗收指標,將各渠道爭取到的資金優先用于采購科普宣教設備、修建園區道路、保障給排水和供電、打造特色人文標識、完善建設軟件資料等,切實發揮有限資金的最大效益。白文科
(作者單位:中共定西市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