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里,我們常常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在客觀條件大致相同時,班主任工作效果卻不一樣。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我們決不能忽視,那就是班主任所營造的健康的心理氛圍。那么,在實際工作中如何營造健康的心理氛圍呢?
一是轉變心態,創設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
二是情感遷移,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氛圍。積極的情緒情感是形成健康的心理氛圍的基礎和核心,只有師生之間經常保持愉快、歡樂的情緒體驗時,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氛圍,才能激勵學生前進。情從何來?一是通過師愛這種高尚的情感,產生情感期待效應,讓學生從老師的言行中,受到激勵鼓舞,從而激起強烈的求知欲,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二是根據學生思想實際和教學需要,創設帶有啟發性和誘導性的教學情境,盡可能讓同學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
三是扮好角色,創設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松。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興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近老師,和老師交流探討并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四是加強溝通,重視對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并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我認為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多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托,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
五是促膝談心,鞏固健康的心理氛圍。教師只有捧著一顆真誠的心,經常與學生促膝談心,才能鞏固健康的心理氛圍。一是以情動心。班主任和學生談心,既是心理上的溝通,也是感情上的交流。所以要誠心搭起感情的“橋梁”,消除學生的顧慮,解除學生拘束感,使師生思想交流達到情感相通、言語相容。二是以理疏心。班主任工作中必須抓住一個“理”字,把道理講透,用真理服人,用理去啟迪學生的心靈,使其明辨是非,以達到心理相容見實效的目的,從而鞏固健康的心理氛圍。王惠萍
(作者單位:臨洮縣養正小學)